2025 年 9 月 19 日,韩国食品药品部(MFDS)正式批准 Medytox 公司研发的 Nuviju(研发代号 MT921)上市,这款以胆酸(Cholic Acid, CA)为核心成分的溶脂注射剂,打破了传统溶脂针市场格局,为颏下脂肪堆积(双下巴)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
一、Nuviju:溶脂技术从 “去氧胆酸” 到 “胆酸” 的迭代突破
在 Nuviju 获批前,溶脂针市场主要被三类产品占据:去氧胆酸类(DCA)、磷脂酰胆碱类(PPC)及复合配方类。其中,去氧胆酸虽能通过破坏脂肪细胞膜实现溶脂,但注射后易出现明显疼痛、肿胀;磷脂酰胆碱类单用有限,高度依赖与其他成分复配;复合配方类则多聚焦 “辅助代谢”,针对中重度脂肪堆积欠佳。
而 Nuviju 的核心创新在于成分升级与技术优化:
胆酸溶脂成分:区别于传统去氧胆酸,胆酸作为人体自身存在的胆汁酸成分,通过物理作用破坏脂肪细胞膜,实现更的脂肪细胞溶解,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刺激;
pH 优化降低副作用:采用与人体酸碱度接近的配方设计,界面活性作用大幅降低,临床数据显示其疼痛、肿胀、淤青等注射反应发生率较传统去氧胆酸产品下降 40% 以上;
7 年研发 + 双期临床验证:自 2018 年启动 Ⅰ 期临床试验,历经 Ⅱ 期(133 例受试者)、Ⅲ 期(121 例受试者)严格验证,终成为 Medytox 公司化学新药,性与有效性均获认可。
二、Nuviju 产品核心信息:成分、性状与储存全知晓
作为处方药,Nuviju 的产品参数与使用规范直接影响临床,以下为关键信息整理:
1. 基础产品信息
项目 | 具体内容 |
---|---|
产品名称 | NUVIJU 注射液(胆酸) |
研发企业 | 韩国 Medytox 公司 |
生产企业 | JW 中韩制药公司(委托生产) |
获批时间 | 2025 年 9 月 19 日 |
药品标准代码 | 202502484 |
药品类型 | 处方药(需医师操作) |
性状 | 无色透明液体,装于无色透明安瓿中 |
包装规格 | 2 安瓿 / 盒(2ml / 安瓿 ×2)、10 安瓿 / 盒(2ml / 安瓿 ×10) |
储存条件 | 密封容器,室温(1~30℃)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
2. 成分构成
主要活性成分:胆酸,每 1ml 含 15mg,为特别定制规格,确保溶脂效率的同时降低组织刺激;
辅料: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缓冲剂)、氯化钠(调节渗透压)、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稳定成分),均符合辅料标准,性高。
3. 适应症范围
仅适用于成人中度至重度颏下脂肪堆积改善,需通过医师面诊评估:触摸确认真皮与颈阔肌之间存在足够皮下脂肪(颈阔肌前方脂肪层),且排除皮肤溃疡、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症后,方可制定治疗方案。
三、Nuviju 注射实操指南:剂量、流程与禁忌部位
Nuviju 的注射操作对度要求极高,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等风险,以下为规范流程与要点:
1. 核心注射参数
给药部位:仅限下颌部位颈阔肌前方皮下脂肪层,严禁注射于颈阔肌后方脂肪、真皮层或筋膜层;
单位剂量:3mg/cm²(对应每 1cm² 皮下脂肪注射 0.2ml 药液);
单次治疗上限:按 1cm 间距标记注射点,每次多注射 50 次,总剂量 10ml;
治疗周期:每次治疗间隔 1 个月以上,总注射次数不超过 6 次(具体需根据脂肪减少情况调整)。
2. 三步注射操作规范
(1)术前准备
① 评估:触摸下巴区域,确认目标脂肪层厚度,排除颈阔肌前方脂肪层以外的注射可能性;② 麻醉与防护:可涂抹或注射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注射前后用冰袋冷敷,减少疼痛与水肿;③ 标记:用手术笔勾勒治疗区域轮廓,按 1cm×1cm 网格标记注射点,确保剂量均匀分布。
(2)术中操作
① 配药:使用 1ml 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排出注射器内气泡,选用 30 号(或更小规格)注射针;② 进针:让求美者绷紧颈阔肌,捏住下巴脂肪,注射针与皮肤垂直插入,深度控制在皮下脂肪层中间(避开真皮与筋膜);③ 给药:每个标记点注射 0.2ml 药液,注射过程中严禁拔出针头(避免药液渗入真皮导致皮肤坏死);若遇阻力(提示接触筋膜),需退针至合适深度后再给药;④ 术后按压:拔出针头后,用无菌纱布按压注射点 3~5 分钟止血,可粘贴敷料保护创面。
(3)禁忌注射区域
为避免面神经运动分支(下巴边缘神经)损伤,需严格避开以下区域:
下颌骨下缘上方区域;
下颌角至下巴尖下缘下方 1~1.5cm 区域;
神经走行密集的下巴边缘线附近(损伤可能导致下唇降肌麻痹,出现不对称微笑)。
四、Nuviju 性解析:临床数据与不良反应应对
基于 Ⅱ 期、Ⅲ 期临床试验结果,Nuviju 的性特征已明确,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且可自行缓解:
1. 临床试验核心数据
试验阶段 | 受试者人数 | 给案 |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本药组 vs 安慰剂组) |
---|---|---|---|
Ⅱ 期(MT11-KR18SMF203) | 133 例 | 1.0%/1.5% 浓度,多 4 次 | 注射部位反应:80.00%~90.91% vs 32.56% |
Ⅲ 期(MT11-KR19SMF309) | 121 例 | 1.5% 浓度,多 6 次 | 注射部位反应:99.17% vs 78.99% |
2. 主要不良反应分类
非常常见(≥10%):集中于注射部位,如麻木、瘀伤、红斑、硬化、水肿、疼痛、瘙痒、肿胀、温热感、结节,通常在注射后 3~7 天消退;
常见(1%~<10%):头痛、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眼干等,多与个体体质相关,对症处理后可缓解;
不常见(<1%):皮肤坏死(需立即停药并抗感染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脂肪肝等,虽发生率低,但需密切监测。
3. 风险控制建议
术前严格筛查禁忌症:排除孕妇、哺乳期女性、凝血功能障碍者、肝病患者;
术中操作:避开神经与非脂肪组织,控制注射深度与剂量;
术后随访:建议注射后 1 周、1 个月复查,及时处理异常反应(如持续肿胀超过 2 周需排查感染)。
五、Nuviju 药学特性:吸收、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理作用机制
作为细胞溶解性药物,Nuviju 通过物理性破坏脂肪细胞膜,导致脂肪细胞内容物释放,随后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终实现脂肪量减少,且不影响其他细胞类型(如肌肉细胞、神经细胞)。
2. 药代动力学特征
吸收:皮下注射后吸收,单次 150mg(推荐剂量)给药后,0.11 小时达血药峰值(Cmax=2769±663ng/mL),为内源性胆汁酸基线的 6.52 倍;
分布:大鼠试验显示,胆酸在注射后 30 分钟内分布至全身组织,吸收率约 59%,无明显组织蓄积;
代谢:遵循人体正常胆汁酸代谢路径,在肝脏部分转化为去氧胆酸,通过肠肝循环代谢;
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出(192 小时内约 57%),尿液与呼吸排泄量极少(各约 0.1%),无肾脏负担风险。
3. 药物相互作用
通过代谢酶与转运体试验验证,Nuviju 与常见医美药物(如、玻尿酸)及全身用药(如降压药、降糖药)相互作用可能性低,但仍建议术前告知医师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
六、Nuviju 市场意义与未来展望
Nuviju 的获批不仅为颏下脂肪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更推动溶脂行业进入 “成分创新 + 体验升级” 的新阶段:
打破成分垄断:终结去氧胆酸类产品主导市场的局面,为行业提供 “胆酸” 这一全新技术方向;
提升治疗舒适度:pH 优化技术与低界面活性设计,解决了传统溶脂针 “疼痛明显” 的临床痛点;
推动标准化发展:明确的注射规范、剂量标准与不良反应应对方案,为溶脂治疗标准化提供参考。
未来,随着真实数据的积累,Nuviju 有望拓展更多适应症(如面颊、上臂小范围脂肪修饰),同时激励更多企业投入新型溶脂成分研发,为医美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
温馨提示:Nuviju 目前仅在韩国获批,国内尚未上市,如需了解上市动态或临床应用培训,可关注 “针画 InjArt” 公众号(青年医美医生学习平台),获取资讯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