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失是困扰众多人群的口腔问题,传统的假牙、种植牙等修复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再生牙技术则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牙齿缺失问题,让患者重新拥有天然牙齿。近年来,再生牙技术发展,那么 2026 年再生牙能普及吗?其距离商用还有多远?这成为了众多患者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2026年再生牙能普及吗?
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来看,2026年再生牙普及的可能性极小。
再生牙技术涉及技术、基因治疗、生物材料等多个复杂领域,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尚未完全攻克,距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医疗技术的普及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和监管审批,这一过程耗时较长,目前再生牙技术大多还处于临床试验的早期阶段,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广泛普及。www.236z.com
二、国内外再生牙临床进展
1、日本再生牙的临床研究
日本在再生牙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前列。京都大学医院于 2025 年 9 月启动再生牙药物临床试验,招募 30 名 30 - 64 岁男性臼齿缺失患者,测试静脉注射治疗对人类牙齿的疗效。该药物基于 USAG - 1 蛋白抗体技术,此前在白鼬和小鼠模型中已成功诱导新牙生长,且无明显副作用。此外,日本元麻布医院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细胞,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新的牙齿组织,部分患者反馈咀嚼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升。236z.com
2、我国再生牙的技术突破
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团队研发的 “牙髓间充质” 新药取得了显著成果。利用智齿、乳牙、正畸减数牙,在牙床病灶周边多点间隔注射后,可长出新的牙槽骨。用药半年,牙槽骨增长 2 毫米,牙龈出血消失,原本需拔除的牙齿得以保留。同时,国内还成功实现牙髓再生,从患者脱落乳牙中获取牙髓,体外培养后植入牙髓腔,使牙齿神经血管再生,改善原有功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少数正规机构拿到临床许可,四大、华西口腔不定期招募牙周炎骨缺损患者,符合条件者可免费用药。
3、其他地方再生牙研究动态
除了日本和我国,其他也在积极开展再生牙相关研究。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研究员们致力于研究通过培育的牙胚植入颌骨来诱导颌骨进行自然的牙齿生长以达到再生牙齿的目标,但这一方法目前还止于体外研究。此外,先天性无牙患者的牙再生齿再生治疗药物 “TRG035” 也备受关注,其一期临床试验计划于 2024 年 9 月开始,若试验成功,将为再生牙技术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三、再生牙距离商用的差距
1、技术层面难题
再生牙技术需要解决牙胚诱导、形态控制和牙周整合三大难题,现有技术仍处于 “局部再生” 阶段,全牙再生尚未实现。例如,单颗牙齿培养成本仍高达 3 - 5 万美元,形态匹配技术误差率超过 15%,这使得再生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如何确保再生牙的功能性、持久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融合,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2、伦理与审批问题
胚胎来源的伦理争议持续影响着再生牙技术的发展,2024 年欧盟已立法限制相关研究。此外,医疗技术评审尚未建立统一标准,各国审批流程差异导致产品上市滞后。任何医疗技术在应用于人类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这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再生牙技术也不例外。
3、成本与经济因素
目前,再生牙相关治疗费用高昂,日本再生牙床治疗费用约 10 万元,是常规种植牙(集采后 3000 - 8000 元)的 10 - 30 倍。高昂的成本使得多数患者难以承受,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再生牙技术的普及。只有当技术不断成熟,成本逐渐降低后,才有可能实现广泛商用。
四、再生牙技术的未来展望
尽管再生牙技术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未来前景依然广阔。预计再生牙技术将经历 “高端定制 — 技术迭代 — 成本下降” 的三阶段,首批使用者或将承担 “技术溢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有望逐渐降低,终实现普及。
口腔再生医学协会主席 Dr. Elena Marquez 指出,2026 年将成为再生牙齿技术转折年,随着 AI 驱动的生物打印技术投入应用,个性化牙齿再生将进入快车道。未来,再生牙药物若上市,或催生 “牙齿健康管理” 新赛道,通过基因检测预判牙胚活性,在恒牙脱落前启动再生干预,从 “亡羊补牢” 转向 “未雨绸缪”。
综上所述,2026 年再生牙技术难以实现普及。虽然在再生牙领域取得了不少临床进展,如日本启动药物临床试验、研发出 “牙髓间充质” 新药等,但由于技术瓶颈、伦理争议、审批流程复杂以及成本高昂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再生牙距离商用仍有一段距离。不过,再生牙技术作为口腔医学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有望在未来数十年内逐渐普及,为牙齿缺失患者带来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案,开启牙科医学的新时代。我们应保持期待,同时也需认识到技术发展需要时间,在现阶段,牙齿缺失患者仍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传统修复方式。